记忆中的端午节
临近盛夏时节,在我的家乡内蒙古通辽市,漫天的黄沙吹得人睁不开眼,出不了门。这时,期盼已久的一个重大节日—端午节,如期而至了,让枯燥的乡村顿时沸腾起来。
记忆中的端午节,是忙碌的。荷叶是赶大集时母亲精挑细选,用水煮过的,马莲(用来绑住荷叶的,相当于现在的绳子)是去年夏天在山上割下、晒干、保存的,糯米是跟邻居家换来,浸泡一晚上的。准备好食材,开始包粽子了。那时我和姐姐、弟弟、妹妹围着母亲,看着她两只手默契的配合,卷荷叶、抓米、放红枣,动作利落干脆,好像只是看着,就能感到粽子的美味。期间,她还教我们一起动手。然而,多年过去,我们依然没有学会妈妈的手艺。
记忆中的端午节,是温馨的。那一天中午,一家人聚在一起,分工合作,妈妈知道怎样煮粽子是最好吃的,她是厨房的大总管;爸爸有的是力气,抱柴火、放水都是他的工作;姐姐和我是“烧火官”,控制着火势;弟弟、妹妹在盆里洗着鸡蛋(其实是在玩)。你来我往,一场全家总动员就这样开始了。
记忆中的端午节,是欢乐的。等到所有的饭菜摆满餐桌,最快乐的时刻到了—分鸡蛋。按照年龄的大小,依次分为3、4、5、6。除了中午吃上一两个,其他的都带到学校去,因为,学校会举行“撞鸡蛋”大赛,你撞我,我撞你,即使在第一轮就被淘汰,也是开心的。那时的快乐就是如此简单。
如今,端午节,都变成回忆了。它不似清明微雨,渗透出缅怀故人的肃穆与情思;也不似中秋月圆,总是照亮游子的漫漫归途。它只是不紧不慢,出现在万物生长麦浪翻滚的炎炎六月。等回过头再看,竟忘了那些年正飞快地远离我们的温暖时光。
当热腾腾的粽子摆在眼前时,它们或改变着味道——从最初的红枣黄糯米演变成肉馅儿、红豆馅儿甚至海鲜馅儿......而我总会想起—记忆中的端午节。(测绘工程事业部:姚望)